相比之下,中国则在近年来明显加快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。
虽然伯南克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明显优于默文•金,但两人都造成了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和权力的增加。批评者也有之,他们质疑对央行行长们的描写和论述显得十分不专业。

几个世纪以来,央行作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,引人注目,也常常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在众多的角度之中,从央行行长的角度来分析,我觉得是十分有特色的。通过这本书,读者将不再觉得央行的决策充满神秘感,它并不是无所不能的银色子弹。面对2007年8月9日开始的全球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崩溃,这三位具有不同背景、性情和知识倾向且对世界经济具有显着影响力的央行行长,在危机后的5年内采取的行动,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着显着的影响。整部著作的翻译耗时着实不短。
西班牙和意大利已被迫执行了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,但迄今却仍深陷于衰退之中。而在此之前的金融危机理论框架和金融危机研究中,通常的假定是,那些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地位相对不是十分重要的新兴市场,或者说还不是十分成熟的金融市场,才是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主战场。当然,我仅仅举这样一个措施,同时还有我们说的民间力量要能够反映出来,我们的媒体,我们基金,私募、公募一定要有声音表达,这次就很好。
我们在现货技术上,期货技术上的问题盲目创新,制度上的痼疾一直没有人理睬。可是我们这样的声音能反映上去吗?我们怎么才能把反映的声音,一致叫好的政策成为主流政策呢?证监会不是国家机关,证监会就是最民主的共责系统,可以自由选择投资对象,你当然就要履行主人的职责。股灾就得有股灾的救市措施,如果连股灾都不承认,中央的救市办法肯定就会发生紊乱。我们3月份马上又要开注册制了,怎么落地?3个交易所全部要开无门槛的了,如果注册制在这种背景下,三个交易所的竞争中,这种上市频率市场是可以接受的吗?我们是否要考虑一下,一个创新的内容是不是也要考虑它的时空呢?如果这些都没有,你让市场投资的人真金白银的在这儿练,他能不考虑吗? 四天四熔断,这是表象,实质是什么?引发大家没有信心的本质原因是什么?我讲三个内因,三个外因。
比如说高管减持的问题,我可以明确跟大家说,去年1—6月我们减持走了5千亿,其中小板减走了2100亿,同期IPO融资只有420亿。但是它暴露了从拉动股市以来,上层,甚至有决策权力的学者、决策者就争论。

所以不管什么原因,我们看到股灾这个词,就要论证它是不是股灾?是股灾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如何取得共识?我说投资者是上帝,有人非得说上市公司是上帝,我只好让肖钢主席评理。发行者就是以上市公司为核心,以券商为主导的中介机构一直到交易所,这些都得教育。还有二级市场,第一大股东超过30%的,减持比较有规定。
那好,凡是在交易所上市的,IPO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必须有所限制,这个市场培育的不是家族公司,而是现代股份公司,要让家族企业的改革,在资本市场中得到升华,让他们不要从简单的家族企业传给儿子,要规范到现代的股份公司。因此,今天的题目就出的比较好,叫中国股灾修复性总结,这是我在正式场合第一次听到股灾,我们终于承认这是股灾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。为了救市,证监会任性修改规则,甚至逾越《证券法》规定,第九次暂停新股发行,限制大股东、董监高的股东权利、迫使券商救市、允许内部人在六个月内先卖出再买入(这是违背《证券法》的)……凡此种种,不仅起不到救市效果,更令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基础产生严重的信心动摇。
彼时既需要利用股市来帮助国企脱困、体制改革,又需要逐步完善监管体制,干中学。进入专题: 证监会 。

导致此次股灾的根源在于:一些官员和官方媒体为牛市背书,导致所谓改革牛、国家牛的一致预期,迅速走向疯牛格局。他的警告再度引发对证监会能力的质疑。
监管的主要对象是造假上市、虚假信息披露、内幕交易、股价操纵。回归监管本职,意味着:无论熊市还是牛市,证监会都必须严格依法监管,严惩违法犯罪,不能搞运动式执法。惟有以中纪委王岐山式的历史勇气,才能让中国的证券监管重新树立威严。李剑阁的话很有份量,一是因为他在2015年股灾之前曾严厉指责制造国家牛、改革牛的危险做法。一个连稳定的规则都无法预期的市场,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几乎为0。证监会应把握机会、自我革命,切不可以股市承受力等奇葩借口再次葬送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。
只有理念正确了,才能不被市场波动的浮云遮望眼,才能避免陷入坏的循环。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25年以来遭遇的最严重制度倒退。
人对了,股市才能真正好起来。要推动去杠杆,就必须尽快落实IPO注册制改革。
或许证监会认为自己很努力,但其行为在事实上成为新的风险来源。现在股民的风险意识不如新中国成立前,那时的上海股民赔了钱就往黄浦江一跳了事。
对股指期货的打压导致这些重要的金融创新岌岌可危,令很多机构投资者不得不重新构建交易模型。因此,股市最大危机不是暴跌,而在监管者的理念、操守与定力。对于证监会的行为紊乱,李剑阁指责说,去年6月份出现危机,为什么每次证监会在市场的逼迫下每天晚上都要出新的政策调整,你事先在哪?既然在4天后宣布暂停熔断机制,说明在去年紧急状态下我们出台的一些监管措施是仓促的、粗糙的。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,熔断机制进一步束缚了股市的流动性,加剧了恐慌心理。
监管层在牛市疯狂期间执法不力,坐视配资野蛮生长,打击虚假信息、内幕交易、股价操纵软弱无力。更戏剧性的是,中国证监会(果然)又连夜喊停熔断机制。
目前《证券法》对违法犯罪的惩罚力度太小,应该修法显著提高威慑力。如何正确地有所为有所不为,是证监会必须认真反思警醒的重大课题。
忠言逆耳利于行,忠心期望李剑阁的点穴,能给证监会猛击一掌、警醒起来。因此,搞好监管,最重要的不是执法能力,而是执法意志。
证券市场是资金、信息密集型市场,违法犯罪的诱惑力极大。监管部门判断哪些公司具备上市资格,本就是严重的越位和对市场行为的粗暴干预。不能人为干预新股发行节奏,上市公司根据市盈率高低增加或减少股票发行,本就是价格与供求相互作用的市场机制,人为干预只会破坏市场的机理。熔断机制如此搞笑的推出、又如此搞笑的退出,并非证监会真的很傻很天真,而是缺乏自我反思的勇气,一味寻找替罪羊,结果只能是手忙脚乱、一错再错。
哪些公司能够上市、什么价格上市,只有买方才有资格用钱投票。朱镕基说,这时候,我们不能不讲话了,于是发表了一篇《人民日报》特约评论员文章,是让中国证监会同志起草的,实际上是讲了三个道理:第一,这个股市现在是非理性的。
即将启动的注册制改革是证监会回归监管本色的一次历史性机会。遗憾是,2015年的股灾导致证监会再次方寸大乱、行为紊乱,政府与市场边界更趋模糊。
股灾发生后,证监会完全被行情牵着鼻子走,行为紊乱、方寸全无,一遇大跌,就连夜出台政策,沦为股市庄家,加剧了市场预期的紊乱。证监会缘何行为紊乱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提出: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。 |